他是特务连连长,抗美援朝回国后升任38军副军长,还被授少将军衔
发布日期:2025-07-20 20:49 点击次数:146
1917年,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,湖北仙桃的田间小道上,传来了新生儿的啼哭声。这名孩子名叫罗坤山,家境贫寒,自小便习惯了在困苦中谋生活。13岁那年,他毅然走进工农游击队,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为传递情报的通讯员。谁又能想到,这位来自农村的孩子,最终会成为共和国的少将军官呢?
图片
1930年,罗坤山刚满十三岁,身材瘦小,但机灵过人。当地游击队需要与外界联系,经常有情报需要紧急送达。他熟悉地形,也不引人注意,多次在日军和反动武装的封锁线中来回穿梭,完成任务。夜里走土路,星光映照在水田边,他轻轻擦去汗水,小声嘀咕一句:“不能耽误啊。”
次年,年仅十四岁的罗坤山正式加入红军,被编入红六军团。在新环境中,他从排长、代连长到师警卫连副连长,一步步成长。他随红军参加了湘鄂西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“围剿”作战,与队伍一起在山地丛林间辗转,与敌人多次短兵相接。
战斗中,罗坤山从不退缩。打退后面敌人追击时,他指挥战士搭起简易掩体;缺粮时,他带头翻山寻野菜充饥。正是这样的坚韧,使他逐渐成为让战友信赖的骨干力量。
1935年11月,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踏上了长征之路。征途中,罗坤山与战友们翻过终年积雪的雪山,跋涉沼泽密布的草地。有人倒下了,再也没起来,但更多的人咬牙坚持。1936年10月,罗坤山随队伍到达甘肃,会师红一方面军,亲历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合。
那年,他才十九岁,却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军官。
长征结束后,罗坤山进入陕北。1937年,全面抗战爆发,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,他被编入八路军120师。在新的编制下,他先后担任358旅特务连连长、第5团营长等职,随部队转战晋北、绥远、冀中与晋西北,参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设。
战时,夜宿窑洞是常态。冬天的北风呼啸,士兵裹着棉衣听他简短布置任务。罗坤山经常嘱咐:“注意敌情,宁可多看一眼,不可大意。”他的严谨帮助部队多次避免被日军突袭。
图片
在晋绥根据地,他还出任晋绥军区雁北支队支队长、塞北军分区副参谋长。他带领部队不断壮大抗日武装,执行“既独立自主,又联合抗战”的统一战线政策,与地方百姓结下深厚情谊。那时的山村里,经常能看到他与老乡围坐炕头,听取群众意见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罗坤山升任晋绥军区358旅团长、西北野战军358旅715团团长,参加了攻打榆林、保卫延安等战斗。解放战争中,他随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,担任第1军1师副师长,奋战在大西北。
榆林城外,硝烟弥漫,他指挥官兵冲破敌军防线;延安城下,他与战士们昼夜巡逻,防止敌军突袭。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,他成为部队里少有的年轻高级军官之一。
新中国成立后,罗坤山任第1军第1师师长。1953年,抗美援朝爆发,他率部进入朝鲜战场。那年,他三十六岁。部队在朝鲜北部山地间构筑工事,严冬中大雪封路,粮草难运,士兵夜里在地窝子取暖。他常和战士同吃同住,夜里巡视阵地,看望伤员。
图片
在朝鲜战场上,他参与了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、夏季进攻战役等任务,削弱敌军后勤,配合主力部队打击美军与南韩军队,为抗美援朝胜利作出贡献。
停战协定签订后,罗坤山回国进入军事学院深造。1954年,他升任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。1955年,罗坤山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开国少将。
图片
晚年,他离休后生活简朴,不提过往功劳。有年轻干部请教战例时,他总说:“打仗,先得学会用脑子。”他还为军队现代化提出多条建议,希望后辈超越前人。
1992年,罗坤山在家乡因病去世,享年75岁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相关资讯